来源:天眼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8-12
7月31日,在遵义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厂房屋顶,深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。阳光的热量被光伏板吸收,转化为绿色电能。这些光伏板,是贵州巨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1.2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技术设施。
自今年6月并网投运以来,经过系统优化调试,项目运行高效稳定,夏季日均发电量可稳定在4000千瓦时左右。
目前,光伏板上发电,光伏板下种蔬菜、药材,在贵州大地上,这种场景已经比较常见。截至2025年6月底,贵州光伏装机容量已达2700万千瓦。
创新“光伏+”应用场景,做强做优新能源产业。在毕节、六盘水、安顺、黔西南、黔南等地,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正汇聚成“光伏海洋”,成为驱动绿色发展的大引擎、新动力。
兴仁市潘家庄能投农业光伏电站“农光互补”项目
仲夏时节,在黔西南州兴仁市潘家庄能投农业光伏电站项目建设现场,整齐排列的光伏板间隙和下方,桑葚、花椒等农作物长势喜人。“本项目属于‘农光互补’项目,目前种植桑葚大约550亩、花椒大约380亩,后期会根据实际情况种一些中草药,让项目产生多重经济效益。”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黄勇说。
黄勇说,“农光互补”模式,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,还在一定范围内为区域就业、农民增收、农业提质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“双赢”。
实践已有成效。在晴隆县光伏农业产业园,光伏板下种植着中药材、食用菌等经济作物,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,促农增收,发送绿电一举两得。
通过实施“光伏+石漠化治理”模式,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绿色能源开发的双赢。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得到有效提高,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正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洁能源。
在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的群山之间,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如铠甲般,披在了一座座荒山之上。这是普定县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期工程,项目铺设的光伏板,把曾经寸草难生的石漠化区域覆盖,曾经的石漠化荒山,如今却“种”出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。
普定县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后,预计年发电量5.64亿千瓦时,年平均节约标准煤约17万吨。
贵州岩溶地貌发育典型,石漠化问题曾长期制约着部分地区发展。在关岭等石漠化严重地区,光伏板的铺设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,板下种植耐旱灌木和草本植物,逐步恢复了生态功能。
关岭县的光伏场
同时,为保障光伏发电的稳定输出,贵州积极推进储能一体化发展,构建起“光储协同”的新型电力系统。在毕节、六盘水等地,多个大型储能电站相继投产,形成了与光伏电站配套调峰的能力。
储能技术的应用,发挥其“削峰填谷”供能,有效解决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,提高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。
作为贵安新区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,建设在黔南州长顺县的猫落孔、马家山光伏项目,于今年5月25日成功并网投运。项目总装机容量280兆瓦,年发电量预计达3.5亿千瓦时,可满足约2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,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。
“光储协同”是重点。同时,为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贵安新区“多站合一预制舱智慧开闭所示范区”项目可行性研究已于近日完成,将在原35千伏湖坝变电站旧址,建设集配电、光伏、储能及能量管理系统于一体的近零碳示范工程,大幅提升新能源电力的输送效率。
南方电网贵安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持续优化新能源并网服务,推动“风光储”多能互补,助力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稳定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,为贵安新区实现高端化、绿色化、集约化发展注入更强动能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
编辑 刘力维
二审 王淑宜
三审 岳振